從春節過后到五一前這段時間,是超市的淡季。這好像已經形成一種慣例、一個怪圈:打折再打折,返利再返利,各門店使盡一切手段,出血吆喝,但顧客依然沒多少熱情。年節是消費黃金時段,自然形成一種購物高潮,春節過后,必然有個停頓,形成淡季。淡季是種商業規律,節后的淡季是必然存在的。但面對異常激烈的市場競爭,過度飽和的零售市場,等靠要、無所作為的思想必然使自己落后挨打,喪失發展機會,無立錐之地。因此各門店有沒有辦法突破這個怪圈?怎樣才能在淡季里有所作為、達到利潤最大化?
洗腦轉變對淡季的認識誤區只有疲軟的物體(商品或人),沒有疲軟的市場。飽和市場,往往是指某一市場整體飽和或某一個區域飽和,而不是指每一局部都趨飽和。淡季概念的產生是因為飽和市場的出現,但是飽和市場不是絕對飽和的概念,關鍵市在人為。長期以來,超市一些員工在淡季期間養成了等、靠、要、無所作為的陳腐思想,影響了經營。因此問題的正確解決來自對問題的正確理解、認識。處理淡季問題,首先就要教育引導超市員工改變對淡季的認識,從觀念上改變休閑的心理心態。因此開展淡季不淡,突破淡季的教育和自我教育、宣傳和自我宣傳的宣教活動,改變員工思想認識很重要。而邀請超市各業態專業人士給各部門主管、員工洗腦也重要。此外,舉行以突破淡季為主題的征文、員工合理化建議等活動,使廣大員工統一思想,統一認識,為下一步淡季營銷活動打下基礎也顯得必要。
培育顧客購物價值感隨著人們的收入逐漸增加,很多消費者更注重購物價值感、享受型購物,大型超市,尤其是現開的大型平價店應重視門店的購物環境和服務品質。淡季期間,各門店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,應拿一部分成本和時間,來改善一下購物環境,調整一下產品結構,推進一些特色服務,比如從文化促銷上來彰顯自身的購物環境,利用淡季,推廣自己獨有的產品和濃厚的文化氛圍,給顧客創造更多的購物價值感,這無論在鑄造各門店的整體形象,還是門店的個體品牌上都很有好處,讓消費者感到淡季購物確實物超所值、舒心暢意、一購多得。如此就會把消費者最大限度吸引到門店來。
狠抓高端客戶
做好團購工作
主要是各地方政府機關、公司、廠家等。高端客戶一直是各門店的主要利潤來源,而且高端客戶購買行為無明顯的季節性,因此加大中高端顧客開發培育力度,提高高端顧客消費頻率,是超市淡季營銷的重中之重。因為淡季銷量有限,勢必增加成本,而提高中高檔顧客在門店總銷售中的占有率,有利于降低門店經營銷售成本,提高銷售盈利能力,增加門店經營業績。因此在淡季時期,對客戶群體進行有效細分、重點推廣,為這部分顧客提供更優質更體面的服務,從而更好地鎖定這些目標群體,保持各門店在淡季期間應有的經營利潤。
制造節會、營造商味
春節到五一節這段時間中,節假日少了,節假日商味淡,客流量明顯減少。但沒有傳統節假日不等于就沒節假日,各門店也可自己制造節假日。比如國外有些門店就大張旗鼓搞店慶日、文化周,并把它們安排在淡季里,從而在淡季中掀起一陣營銷小高潮。在這段時間,還有諸如情人節、三八節、愚人節等中小節日,有商機可挖,各門店不要小視,也應做細做強。各地市也都有自己的民俗節、商會、賽事等不遜于春節、國慶的重大活動,各門店應精明靈光些,積極響應,大膽參與,做好相關配套的商業推廣活動。諸如此類,淡季就不怕沒節假日,沒有商機,而是月月有,甚者天天在過節。
專注宣傳、品牌建設
顧客對信息的接受能力和信息的傳播量成反比。淡季期間,各門店之間的營銷活動基本停緩,傳播信息較少,易于被受眾對象所接受,信息的傳播效率要比旺季時高得多。因此超市在淡季不妨改變往年的營銷計劃和做法,把精力重點放在企業宣傳、品牌建設上,淡季做門店的品牌建設,旺季做商品銷售。品牌建設主要表現在超市形象包裝、企業文化推廣、社會公益、結構調整、員工優化等方面,以提高各門店在社會公眾中的關注率和美譽度。在形象、文化內涵提高的基礎上,旺季促銷宣傳信息才會取得最佳的效益。這點對大型超市或保守型超市比較適用。
推出適銷對路的促銷方案一促就活,一促就靈。促銷已成了如今各門店淡季期間的強心劑,淡季營銷的重中之重。但縱觀各門店的促銷,雷同居多,效果不佳。因此淡季期間的各門店促銷必須別出心裁,與眾不同,而且要講究連貫、系統、配套,多管齊下,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超市淡季營銷策略、手段還有不少,如加強員工培訓、開展節支降耗活動、優化門店商品結構等。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去研究總結和實踐。
總而言之,淡季不淡,市在人為。
(作者:蘇果溧水縣珍珠南路社區店
雍友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