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金周之后,百貨零售業進入一個相對的淡季,各個商場在忙于商品結構調整,新引進品牌,淘汰原有的銷售差的品牌。在這樣的淡季,作為營銷策劃人員總是有些無所適從,想要提案大活動,沒有合適的題材,不做,又覺得這個季節太淡了,不忍心。下面,筆者結合自己所在公司的實際情況,對淡季營銷談一點意見,與大家共分享。
淡季市場的主要特征:
1、客單價相對較低。
根據我們平時的數據檢測和對比,67月份的淡季平均客單價與去年下半年淡季的平均客單價相比,家電類商品變化不大,服裝類商品出現了高達10%左右的下滑,化妝珠寶類商品有7%的增幅,其他大類商品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。總體來看,這個月份的總體客單價較之于其它時間保持在一個較低水平線,但是客單量卻保持在一個相對增長的態勢。這可能與適季商品的單價較低有關,客單量的提升則可能與氣候溫和,顧客出來逛商場的欲望增加而隨之帶來的沖動購物有關。
2、由于沒有重大節日,促銷的折扣點不是太高,促銷多以廠家自身活動為主。
在這個季節,除了夏季商品的換季之外,可能沒有更加適合的題材供我們大規模的造節。今年好在端午和六一節距離近,合并企劃還有一定的商用價值,父親節又是孤零零一個節擺在面前,加之夏季服裝的上市戰線較短,也形不成整體上對市場的沖擊,所以無論是商家還是廠家,在適季產品線上不會拿出大的折扣或者促銷力度進行市場拉動。在我們的賣場中多以各品牌的促銷為主,對一些過季商品采取低毛利甚至0毛利進行人氣拉動。
3、牽扯到新品的引進,品牌的推介力度較大。
由于是一個品牌調整期,沒有遭到淘汰的品牌急于擴大戰果,提升品牌的美譽度,新進品牌則主要是為了吸引顧客的眼球,紛紛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推介自己。從賣場的實際狀況來看,優勢品牌主要是通過價格,新品牌則主要是通過醒目的現場招貼和POP來釋放自己,當然,現場廣播也是一個不錯的手段。
同樣是氣候的原因,這一段時期的戶外活動和個別品牌的集中店外銷售比較多,廣場活動對于人氣的培養是有著非常強的拉力的。
結合淡季市場的特點,簡單談一下自己實際操作和一些設想,與各位同行共同研究。
1、淡季營銷的重點,提高客單價。
結合我們自身的數據來看,整體的客流量較之于往期有著一定的增長了,但是又正是由于客單價的降低,導致了整體銷售額的下降,為此,我們在營銷策劃活動當中,特別注意如何在提升客單價上下功夫。針對以超市為主要經營業態的分公司,我們提出,購物滿就贈的主題活動,贈送的起點比平均客單價高出24元,最后分公司結合分管領導的建議,把贈送起點定在比平均客單價高2元,此時恰逢一個新的競爭店開業,我們除了此主題活動推出之外,又推出系列負毛利商品作為拉動。作為備選方案,我們擬定加*元贈物的超市常用方案。目前活動已經進入實施階段,初步看效果不錯,平均客單價除競爭店開業當天略有下降外,其他時候均保持10%以上的增長。在公司總部,我們針對平均客單價低的現實情況,在服裝等高毛利商品上采用贈券的方式,同時結合過季商品的低毛利拉動,形成有效客流;在超市商品我們采取和分店一樣的促銷策略;家電商品借助于世界杯的轉播、各品牌廠家的世界杯促銷進行,不再另行投入資源。
另外,通過加強現場廣播的播出頻次和單品播出的力度,對進店客流實行有效覆蓋,增加有效客流。
2、淡季營銷的常規武器:會員消費。
作為會員店的常規武器,會員消費則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。我們在對會員系統進行了三次升級之后,實現了目前的積分回報(最低折扣到6.5折),并結合會員的禮品回報,將原來的旺季回報改成現在的淡季回報,僅僅回報只能夠拉動相對短期的客流,而且不一定是有效客流,為了解決這一類問題,我們通過運營部門、信息部門、財務部門的聯席會議,確定出個大類商品的會員商品,采取應季商品和過季商品相結合,降低毛利損失,但是從局面上看,又讓會員充分有了選擇余地和至尊感受。為了顯現活動的力度和稀有,我們集中在晚上和周末進行會員商品的放送活動,從而不至于讓會員對此視為無物。由于活動剛剛開始,我們注意到,會員的參與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,會員卡的使用率有了很大改善。
3、淡季營銷的軟性投入:品牌吸引力。
曾經一直主張旺季做商品,淡季做服務的我,在這樣的一個季節如果僅僅把營銷重點放在服務上,恐怕有些說不過去了。于是,對于品牌的推介和軟性投入成了我今年考慮的重點內容之一。一方面,在公司獨有品牌的推介力度上,采取了比以往都要大很多的方式:現場商美統一形象、媒體軟文增加頻度、建議各運營單位的廣場活動和現場展示增加等等。公司整體的營銷重點已經轉到品牌系列化上來,在具體營銷過程當中當然不能夠忽略品牌的拉動力。我們正在探討和當地電視報/晚報進行專欄合作,在整體不突破費用的前提下,提升推介的質量和覆蓋面;在一些大品牌和優勢品牌方面,我們在采用現場廣告支持的手段,進行相對傾斜,積極爭取一些合理政策,發揮這些品牌的感召力。當然,重點仍然是培養我們的獨有品牌。
總之,我的理解,淡季營銷的重點在于:打造有效客流,提升顧客的關注度,增加軟性投入,拉近客商關系。
來源:聯商網06年第6期零售雜志 轉載請注明出處!